全球首个一天一次用于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三联吸入制剂“全再乐” 于阿里健康平台首发上线

本地新闻

葛兰素史克(GSK)今日宣布其全球首个一天一次用于稳定期慢阻肺治疗的三联吸入制剂“全再乐”(Trelegy® Ellipta®)(通用名: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Fluticasone Furoate/Umeclidinium/Vilanterol,100/62.5/25 μg)在阿里健康平台首发上线, 通过搭载“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及线上平台资源,GSK将进一步扩大“全再乐”在中国市场的可及性,满足广大慢阻肺患者的用药和诊疗需求。

全再乐于2019年11月正式在中国获批上市。该吸入制剂适用于慢阻肺稳定期治疗,含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ICS)、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三种药物成分,通过GSK独有的易纳器(Ellipta®)干粉吸入装置进行每日一次给药。 

慢阻肺是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1]。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约有近一亿人罹患慢阻肺,由于疾病知晓率、诊断率低,近年来慢阻肺患病率显著增高 [2,3],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4]。类似其他慢性病管理,慢阻肺患者需要长期坚持规范用药才能取得稳定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强调发展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便民惠民服务,通过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实现信息化、规范化的慢病管理新模式[5]。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加速发展的慢病线上诊疗模式更凸显其优势。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趋势,GSK与阿里健康还为慢乙肝、哮喘、慢阻肺患者提供“慢病服务计划”,为线上健康平台中相关疾病的药品需求带来全方位的支持和供应,帮助慢病患者进行更安全、有效的疾病管理。此外,GSK还将降低全再乐的供货价格,以扩大患者可及性,特别是让更多患者在疫情期间获益于此创新产品。

阿里健康CEO朱顺炎表示:“疫情期间我们联合五十多个国内外知名药企发起‘买药不出门’项目,慢病患者可在天猫购药,在线复诊送药上门。慢阻肺是中国第三大慢性病,GSK为中国患者带来的这款三联吸入制剂“全再乐”,也是全球首个实现一天一次给药的慢阻肺三联治疗药物。相信通过双方努力,可以为慢阻肺患者提供在线复诊续方,到产品送达,以及在线用药管理的全流程便捷服务。”

GSK中国处方药和疫苗总经理齐欣表示:“GSK 一直致力于支持中国政府对医疗卫生改革的重大举措。我们将依托自身优势,借助阿里生态的力量,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 ’的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以助力解决中国慢病患者的疾病管理及医疗难题。全再乐是GSK在中国获批的首个一天一次给药的三联慢阻肺治疗药物,凝聚了公司多年投身慢阻肺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成果。此次全再乐在阿里健康平台实现供应,将为慢阻肺患者提供更广泛及便利的用药资源。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切实提升药物可及性,让更多患者获益。”

FF/UMEC/VI的安全信息

临床研究表明,FF/UMEC/VI的总体安全性良好,和ICS/LABA制剂和LAMA/LABA制剂安全性数据相似,目前没有发现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LAMA和LABA三种成分药物联用出现的新的安全性问题[6.7]

GSK的呼吸健康承诺

50年来,GSK一直在开发治疗哮喘和慢阻肺药物方面领航前行。从196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个选择性短效β激动剂,到在五年内推出六款治疗方案,GSK创造出当今业界领先的呼吸系统产品组合。我们不断创新,为合适的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我们与医疗卫生各界合作,运用世界一流的科技和创新力量,发现可能成为未来药物的有效分子并深入研究。创新不停,在每个人都能拥有轻松呼吸之前,我们也将步履不停。

GSK - 是全球领先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制药和医疗保健公司。致力于让人们能做得更多、感觉更舒适、生活更长久。如需了解更多信息,敬请访问www.gsk.com。

 

媒体问询:

李楠Summer Li

邮箱:summer.n.li@gsk.com

 

参考文献:

  1. Wang C. et al. The Lancet 2018; S0140-6736(18)30841-9.
  2. Zhong N,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6(8):753-760.
  3. Wang C. et al. The Lancet 2018; 391 (10131).
  4. Zhou M, et al. Lancet. 2019 Jun 24. pii S0140-6736(19)30427-1.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
  6. Lipson DA,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7 Aug 15;196(4):438-446.
  7. Lipson DA, et al. N Engl J Med. 2018;378:1671–1680